电梯伤人、困人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关注。专家指出,电梯运行安全,三分靠质量,七分靠安装与维护保养。然而,电梯维保市场过度竞争,导致一些维保企业为了生存,不得不以次充好,维保质量下降。长此以往,电梯安全如何保障?
行业恶性竞争,挤压维保成本
记者采访了解到,既要保证电梯维保的质量,又要保证维保企业有利润空间,北上广深等城市一台电梯的正常维保价格应介于每月400元与600元之间。然而,不少城市的电梯维保价格却低至一两百元。
广州一家维保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,以一台电梯每月200元计,一名技术人员每月维保30台电梯。如此计算,一个月可为公司带来6000元收入,然而扣除管理费20%,营业税6%,企业所得税25%,工具劳保费5%,雇主责任险3%后,还剩2460元,再缴纳五险一金,落入个人口袋的不足2000元,“维保人员工资普遍在3000元左右,每台一两百元连基本人工支出都难以满足”。
广州机电学院电梯部长梁永波说,国家规定,每部电梯每15天保养一次。每季度、每半年、每一年检查一次,常规项目涉及28项,耗时约2个小时,为了弥补过低的维保价格,企业便会给维修工增加工作量,结果会造成维修工牺牲质量,减少维保次数。
电梯保养分清保、半保、全保三种。由于全保责任大,国内市场主要采取前两种维保方式。广州一名电梯维保公司负责人说,为了弥补过低的维保价格,在更换零部件时,便以次充好,高价报给物业公司,多赚两三倍的差价很正常。
江苏有各类维保机构700家左右,仅苏州就有300多家,维保市场竞争激烈,维保价格越压越低。
上海三菱电梯公司广州分公司维保科负责人说,维保资质分A、B、C三级,C级资质的维保企业要求工程师只需要2人,办公地点面积150平方米,由于工程师、高工属于稀缺资源,他们凭证书就可跟多个企业签合同,不用坐班也不干实事,每个企业每月还支付两千多元工资。
业主钱没少花,故障几率增加
业内人士分析,扭曲的市场行为,让那些希望通过做服务赢得市场认可的维保企业难以生存,而最终业主钱并没少花,却为此承受了安全负担。
据苏州市电梯行业协会调查,苏州在用电梯8万多台,一年发生故障1.4万多台次,故障率居高不下,电梯维保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。
记者在广东、上海等多地采访了解到,当前电梯维保市场通过杀低价、吃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,已造成“劣胜优汰”的局面,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:
一是业主无力监管物业和维保。当前,大部分物业公司实行包干制,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维保公司,而维保公司为了占领市场,也让物业公司吃回扣。“物业、维保两家沆瀣一气,形成利益共同体。”广州市质监局一位处长如是说。
二是质监部门监管不到位。苏州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电梯维保行业,资质申请门槛较低,稍微有点市场资源,找几个技术工人就可以成立公司,而质监部门对维保公司监管存在盲区。
三是年检存在漏洞。据透露,电梯年检绝大部分由所在城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负责,而维保公司往往在年检之前对电梯进行一次大检查。“特检院收了我们的钱来年检,还要我们车接车送、陪吃陪喝。”一家维保公司的人士说。
维保质量下降,怎保电梯安全?
我国电梯保有量已达360万台,并以年均20%的速度在增长,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电梯使用大国。规范维保市场,对于电梯安全保障尤为重要。
据了解,原厂维保具有规模大、技术力量雄厚、信誉度高等特点,发达国家的原厂维保率比较高,其中美国高达80%,而我国原厂维保仅占20%左右,无法成为维保市场的主体力量。
“尽可能地让制造企业将电梯维保纳入售后服务范围,或者授权委托维保公司对其产品进行维保。”杨延晖表示,没有采用原厂维保的单位则应实行全保,责任比较清晰,维保公司不敢随便低价接单。
万科物业事业部助理总经理向云告诉记者,万科2015年开始采取“全保”的模式,要求三菱公司承担包括零部件更换在内的全部维保成本,“表面上看短期投入大了,但电梯和业主的安全感增强了,长期收益更划算。”
“降低企业准入的门槛,要求政府同步加强监管,特别是事中和事后监管。”广东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建议,将四年一次的复查变为不定期的抽查,对维保质量下降的企业予以清理。
专家认为,只有维保环节质量达标,才有可能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。